本报讯(记者翁昌寿)舒乙在上周现代文学馆举行的讲座上透露老舍先生1968年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因老舍去世,终未有结果的消息,让舆论兴奋了一阵子。但随后不久,舒先生提到的会在回忆录里记述这一情况的文洁若女士不予证实,又让事情成了历史迷雾。
6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舒乙先生。他再次肯定了老舍先生获诺贝尔奖的说法。他确证说,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具体年份待查),日本老舍研究会会长藤井荣三郎曾专程到中国向老舍先生的家属透露这一情况。舒先生后来几次请藤井先生提供书面材料,也托一些去日本的同志查找相关资料,遗憾的是由于不是专人负责,一直没有获得证据。舒乙先生说:“我听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都提到过这件事情,从口头上来说应该是确证了,问题只是缺少相关文献。要是有一笔基金,派专人到日本去,肯定能找到这些材料。”
从“李敖获诺贝尔奖提名”到“巴金获提名”到“王蒙获提名”到“老舍先生获诺贝尔奖”,今年以来,舆论和社会为诺贝尔奖的事几度亢奋又几度失落。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先生指出,现在对诺贝尔奖有几种心理,一是酸葡萄心理,一是无所谓态度,一是把获奖与国家荣誉联系到一起,特别是,今年是诺贝尔奖一百周年,要是中国还得不上,就会缺席一个世纪,因而诺贝尔奖情绪表现得格外突出。中国作家对诺贝尔的这种复杂态度相当引人关注,据说剑桥大学一位博士生蓝诗玲(Wullia lovell)正在做《中国作家的诺贝尔情结》的博士论文。